僕人動機的考驗

  
            饒孝楫 文  
  

事奉上帝不是一條容易的路,主耶穌曾對彼得說:“撒但想要得著你們,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”(《路》22:31)。撒但要攔阻我們事奉上帝,不甘心我們被主得著,牠製造許多陷阱危機,要把我們困在其中,要使我們偏離正路,要把我們從事奉的路上篩掉。我們必須謹慎自守,儆醒禱告,時刻仰望主的保守,以免落入魔鬼的圈套。因此在事奉上帝的路上,我們必然會面臨許多考驗。

首先要面對的考驗就是我們事奉的動機,我們應該常常自我檢驗我們事奉的動機是否純正?事奉不是自我表現、一展抱負的機會,更不是感情用事,興之所至的發抒。事奉是上帝救恩的目的,是蒙恩者的責任,得救者的權利,也是我們向主報恩的機會。事奉更是我們因真正認識上帝和祂永恆的計劃,而順服上帝的呼召,獻身給祂,任祂調度、讓祂使用的一種人生態度。

動機是事奉深層的基礎,動機若善良,純正,合主心意,事奉就蒙主喜悅。動機若不單純,藏有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黑暗,則根基已經腐蝕,外面表現得再亮麗也沒有用處。聖經上記著“末日必有許多人對主說:主阿!主阿!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,奉你的名趕鬼,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?主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:我從來不認識你們。你們這些作惡的人,離開我去吧!”(《太》7:22-23)。主對那些自認為有轟轟烈烈作為的傳道者如此的判決,能不令我們這些有心服事主的人,心生警惕嗎?主耶穌的教訓中,多處指出錯誤的事奉動機,對門徒們告誡再三,務要避免。

一、利益的誘惑

主耶穌強調“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……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,又事奉瑪門(財利之意)”(《太》6:24)。保羅更直接說:“不可為利混亂上帝的道”(《林後》2:17)。在事奉中,我們避免不了“利”的試探,有時有金錢的誘惑,有時作抉擇時常會以私利為考量。

例如:在舊約列王時期,北方以色列國倍受敵國亞蘭王的欺凌,而亞蘭軍的元帥乃縵,罹患了大痲瘋,遍尋良醫未能得醫治,其妻的小使女(係擄自以色列國)向主母宣稱,撒瑪利亞的先知可醫治其主人之病。乃縵大張威勢來到以利沙的門前,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,命乃縵到約但河中沐浴七回。乃縵聞言大怒,拂袖而去。經其手下勸告遂赴約但河沐浴七次,其大痲瘋果蒙醫治。從此他知道普天之下唯以色列的上帝是真神。再三求以利沙收下金、銀、衣服等禮物。但以利沙卻說:“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,我必不受”,乃縵只得離去。

然而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(那時先知的僕人原是先知職份的傳人,將來要接續作先知的。如:以利沙原是以利亞的僕人,是服事以利亞的,見《王上》19:21。)心裡卻說“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,我必跑去追上他,向他要些”。貪財竟還敢指著耶和華起誓,可說膽大包天、肆無忌憚。以先知繼任者的身份,執意要貪取那蹂躪以色列之敵國元帥之財物。事後又否認所為意圖矇騙主人以利沙,終於落至自己及後裔均被“乃縵級”的大痲瘋所沾染,以致禍延子孫,且斷送一生事奉前程。其如此悲慘結局,我們不能不引為戒。(見《王下》5:1-27)

他與以利沙最大的不同就是,以利沙是事奉永生的耶和華,而基哈西是事奉金錢財利。他們兩人的起誓已看出此中端倪,基哈西僅提到“永生的耶和華”,而以利沙卻是說“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”,兩者之差判若雲泥。求主保守我們在事奉中不要有謀求私利的念頭,那會使我們的事奉破產,失去上帝的同在與喜悅,事奉也會失去意義與價值。

六十年代,在我甫加入校園團契之初,同工每月均支領固定薪資(每月台幣1200元,合美金30元)。然斯時台灣經濟貧困,校園團契所收奉獻入不敷出,每月財務報告均為赤字,同工內心甚為沉重。校園財政赤字,同工卻領固定薪資,有違信心原則。經過禱告交通,同工們一致決定要求校園團契修改同工薪資制度,希望將固定薪資改為不固定的生活費,大家一同憑信心仰望主。

1966年4月全省同工會時,同工們提出此要求,未料主持會議的張明哲伯伯竟然失聲痛哭,同工們面面相覷,不知闖了什麼大禍。張伯伯說:“我早就希望你們事奉主憑信心,超越一切物質的誘惑。但我自己是台灣大學教授,有一份固定的薪水,又憑什麼要求你們這些初蒙召,才起步的年輕傳道,付這麼大的代價,憑信心跟隨主呢?可是當你們自己主動提出憑信心生活時,我被感動得眼淚奪眶而出。同時我愛你們如同己出,知道校園團契的財務制度一修改,你們以後的日子必定十分艱苦,我心中真的很捨不得”。語畢同工們與他一同在哭聲中禱告感恩。校園團契遂修改財務制度,效法內地會(OMF)的精神,制定了全職傳道同工信心生活費供應原則如下:

不固定--校園團契每月收到的奉獻,按優先順序支付各項事工費用,剩餘款項則平均分配給同工,憑信心而無固定的生活費。

不分年資--不論年資,每位同工都是一樣的生活費。另有子女生活及教育費的供給,年長同工醫療費的補助。為要讓校園團契大家庭的同工,都有一樣的生活水平,學習同心同工、彼此相愛。

不論職位--無論是新進同工,或是資深負責的主管,生活費都一樣。因職位並非地位,只是職份不一樣,並無地位的高低。

不分學歷--學歷只是事奉的工具,而非高人一等的條件,所以學士、碩士或博士,生活費並無二致。

不按恩賜--若同工有講道恩賜,無論應邀在國內或海外講道,所有講道之奉獻,均交回校園團契統收,不屬個人所有。因此應邀講道時可排除任何私利之誘惑,可真心、全心事奉主。

我們相信我們都有人性的軟弱,以上制度幫助同工們事奉動機更單純而不受污染。我們並不以為這些原則是絕對的標準,也不認為它適合所有的教會團体。但校園團契行之已近四十年,眾同工皆以為美。

二、權位的陷阱

爭權奪利,人性使然。爭權柄、爭高位,在教會團体中亦時有所聞。主耶穌曾指責文士和法利賽人喜愛筵席上的首座,會堂裡的高位(《太》23:6)。保羅論到自己的情景卻說:“上帝將使徒明明列在末後,如同定死罪的囚犯,被藐視,遭逼迫、受毀謗,被視為世界上的污穢,萬物中的渣滓”(《林前》4:9-13)。若我們知道獻身事奉主,是要走保羅這樣跟隨基督的窄路,沒有權勢,沒有地位,我們還願意事奉嗎?主耶穌最後一次赴聖城耶路撒冷的前夕,再度向門徒宣告祂將被釘十架,未料死的苦難即將來臨的時刻,門徒約翰及雅各的母親,竟在此時懇求主耶穌,安排她的兩個兒子將來在主的國裡,分別坐在主的左右,引來其餘十個門徒的不滿與惱怒。主耶穌的回答卻是“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,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,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,你們中間誰願意為大,就必作你們的用人,誰願意為首,就必作你們的僕人”(《太》20:20-28)。主耶穌即將承受十架苦難,門徒對主的受苦受死置若罔聞,卻只顧爭權卡位,令人哀嘆。主耶穌斬釘截鐵的宣稱工人之路就是“放下權位,甘心為僕”。

校園團契同工在服事的配搭中,各有不同的職份,但沒有權位的高低。在我之前的兩位總幹事,卸任後分別調往台中及高雄地區事奉。我曾任總幹事九年,二十三年前卸職後,轉任訓練部主任,現已交棒。目前尚有二位卸任總幹事繼續在校園團契服事,這就是工人之路的精神。只問上帝所託付的使命責任,而沒有職位高低的念頭。所以在校園團契的工作調配,較為自由,可純粹就恩賜與需要作考量,不必有同工職位升降的顧忌,這是多麼美好的配搭模式。

回想當年甫卸下總幹事之職,曾接獲一位主內長輩來電關切,他很緊張地問:“你出了什麼事?”我覺得十分奇怪,答以“我並沒有出什麼事”,他接著問:“那你為什麼‘下台了’?”令我啼笑皆非,搖頭嘆息。原來“權位意識”,似乎也主宰了教會事奉的潮流。因有權位的意識,當然也就有升降的分別。“事奉世俗化”是事奉者的悲劇。我們若以為教會團体中的權位是代表一種自我的成就,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,我們必然是職位高升,就沾沾自喜,職位降低,也就悶悶不樂。如此一來,屬靈事奉也就面臨破產了。

我們在一個教會團体中事奉,因係人的組織,必然有各種不同的職份。職份只不過是為事奉主,並且是為服事人。人所看為高的職位,不是為了高人一等,耀武揚威,而是為了服事更多的人,作更多人的僕人,沒有什麼可誇耀的。若沒認清此觀念,職份就會變成權位陷阱,事奉失焦,後果不堪設想。求主賜我們戒慎恐懼之心,一步一步緊緊跟隨主的腳蹤向前行。

三、虛名的迷思

“美名”是很令人羨慕的,美名就是好名聲,這是信徒本來就該渴望的。初期教會揀選管理者或執事,“好名聲”是重要的條件之一(《徒》6:3;《提前》3:7)。好名聲是一種生命品質所流露出來的美好見証。在教會中,大部份的信徒不太會有權位之爭,更不會想圖什麼個人私利。可是好名聲卻是人人都想獲得的讚譽,很多人都希望被人稱讚為“好愛主”、“好屬靈”。若名實相符,也就罷了。若名不符實,就是虛假。“虛名”反而惹人生厭,也不討主的喜悅。難怪保羅警告腓立比的信徒“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”(《腓》2:3)。

初期教會時期,聖靈預見耶路撒冷教會將大遭逼迫,因而早早感動信徒將田產家業都賣了。所賣的價銀都交給使徒,大家學習凡物公用。如此大逼迫臨到,信徒被迫離開耶路撒冷時,不致兩手空空地逃難。在此聖靈運行作工的浪潮中,眾人都順從聖靈的感動,將一切都變賣獻上。亞拿尼亞、撒非喇這對夫婦,將所賣之價銀私自留下幾分,卻矇騙使徒,讓使徒以為他們是完全獻上。聖靈那時賜彼得有洞察心機的能力,指責他們夫婦“撒但充滿你們的心,你們如此作不是欺哄人,而是欺哄上帝,欺哄聖靈”。使徒並未強迫信徒賣田產房屋,是聖靈感動各人甘心主動要出售獻上的。而且若不願全獻,也可以只奉獻一部份。可是他們夫婦捨不得全奉獻,卻想獲得“完全奉獻”的美名,遂以欺騙的方法獲此“虛名”。他們的罪就是“自己沒有那麼好”,但卻假冒,讓人以為“他們那麼好”。因同心試探主的靈以致先後倒斃,以欺騙的手段欲謀得虛浮的榮耀,至終卻落到死亡的結局,能不引為鑒?

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屬靈,但是總要裝出很屬靈的樣子,讓人以為我們真的是那麼屬靈。其實我們很在意吃虧了,受欺了,但是卻假裝不在意,讓人以為我們心胸寬大,靈性很好,與人無爭,其實我們的內心,完全不是那麼回事。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就走上了心口不一、虛有其表的路。“虛假欺騙”是“美名”最諷刺的敵人,因為“美名”貴在真實,若其中含有虛偽欺騙的成份,那反而是“醜名”,令人避之惟恐不及。

想有好名聲是非常好的,若不從提升內在生命品質的路著手,不願付出敬畏上帝、順服上帝的代價,只想走小路,抄捷徑,魚目混珠,甚至有意無意以欺矇的手法,混得教會中美名的稱譽,應是事奉主的人最可怕的墮落。主耶穌經常斥責法利賽人的就是這些作為,他們有敬虔的外貌,卻背了敬虔的實意(《提後》3:5)。主常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,喜歡故意將善事行在人前。愛站在十字路口禱告。禁食時故意臉帶愁容,就是要得人的榮耀,要得人的稱讚,卻不為上帝所喜悅。主耶穌不惜揭穿他們的真面目(《太》6:1-8,16-18),以免有人跟著他們的虛偽,走到偏差的道路。虛名是一種類似粉飾的墳墓般的迷思,它會斷送了我們事奉的前程;偏差錯誤的事奉動機,只會帶來悲慘的後果。

有時,我們工作的成效並不理想,但我們會有一種試探,要以不實的報導把工作的果效誇大,讓人以為我們的工作很成功。我們避重就輕地把工作失敗的情況掩飾起來,只強調並誇大似乎較為成功的一面,以獲得事奉成功的虛名。甚至在一面倒的靈恩風潮中,多少人根本沒有被聖靈充滿,但在一種若無靈恩經驗,就易遭到輕視,會自認為是次等基督徒的氛圍與壓力下,就不自覺地走上追求外在熱烈表現,人為倣冒聖靈工作的行徑,真是令人心痛不已。真正聖靈充滿是一種捨己無我的境界,是人人都當渴慕的。而人為假裝聖靈充滿卻是高抬自己,也是自欺欺人,更是欺騙上帝的一種惡行。我們對於在事奉中的虛偽,必須深惡痛絕。

保羅對哥林多教會勸戒再三,他說“我只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,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”(《林後》11:3)。願我們靠主持守事奉動機的純正,討主的喜悅。

默想:

一、事奉主,是一條很不容易的路,請思想可能要付的代價。你準備好你的心,要承受嗎?請寫下你自己的心志。

二、過去事奉的經歷中,你或許面對過不少考驗,請寫下所學到的功課、所得著的益處,並為此感恩。(

作者曾任台灣校園團契總幹事及訓練部主任多年,現已退休,但仍在世界各地講道,並為《海外校園》特約講員。本文摘自中國學人培訓材料,領導系列中的《工人之路》,2003年十二月出版。□


Prev. Next